close
今天早晨嘗試讓自己去思索一些不一樣的事,然有些事沒有發生時,我們不會去面對的的事情之一!聖經告訴我們,要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特別是生存者發生悲慟之時!失去我們所心愛的人是我們最不容易接受的事,無論是親人或愛人也或者是親朋好友!
要豁達的面對死亡,其實事件不容易的事,生存者要面對刻骨銘心的傷痛,那種哀傷絕非是一般人所能夠體會的!有些人甚至會因太過思念而影響到生活起居。死亡大約可分為兩種:1.一種是久病臥床型,長年的病痛和身體折磨,讓人容易對死亡產生兩極化的反應;不是以培養出豁達的心態,就是形成一種自憐自哀的悲觀情緒。第二種則是:驟然失去型。可能早上一切都還好好的,道了傍晚或是幾天不見,就已經天人永隔。這種的型態往往會更讓人無法接受與相信。
失去所愛是人生的一大痛苦!同樣的這也是人生的必經之路。但是想跟大家探討的是,我們是介於悲慟者與死亡者的之間的安慰者,但是要如何做才能使悲慟者得到支持與幫助呢?
新約聖經告訴我們:要與哀哭的人同哀哭!這是有很深的含意的。依照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的工作實務經驗而定,悲傷大約分為個各階段。
第一階段:否定 第二階段:憤怒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 第四階段:沮喪 第五階段:接受
生死學大師伊莉莎說:每個的反應不一定是按照上述的順序或是只有一種情緒;它可能是同時發生,也可能是只有幾種階段!分析這些情形有助於我們好好的來陪伴悲慟者,但過於研究就不是我們的範疇了,學習陪伴的技巧才是關懷者應當要做的事。
儘管悲慟者會有許多情緒反應,但不是只有專業的諮商人員才能悲慟者協助。我們可以一起來學習一些技巧。首先我們應該如何安慰悲慟者呢?面對突如其來的死訊,最常讓人無法理解,其震撼的層度要試每個的心靈而定,這時候,不要太過於樂觀!要給予悲慟者『悲傷的時間』,對有些人來說,親人死的愈突然,悲傷時間就愈長,否定期也會跟著變長。這時候我們若是表現出太過樂觀積極的想法或態度時,反而會讓悲慟者感覺到,我們不是他,無法跟他一起感同身受。
建議這時候,你可以鼓勵悲慟者將心中對於已逝者思念、不滿、自責、惋惜等情緒表達出來,看看對他們是否有幫助!另外也可以鼓勵悲慟者將對以逝者的種種想法或思念寫出來,文字與語言是人類的兩大溝通管道之一,藉由這樣的方式,可以因著書寫傳達思念。文字的溝通往往是其他方式所不及的,它有助於當事人完成未完成的心事。
另外也可以一起整理已逝者的遺物,將它送給需要的人,象徵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幫助更多需要幫助人。而我還要提出一種方式,就是『花時間哀悼逝者』去年我們教會舉辦『清明追思會』鼓勵弟兄姊妹將自己最思念的已逝親人或愛人的照片拿到教會,用另一種別於民間信仰的方式追念已逝者,與會的弟兄姊妹都深深的感覺到'這些思念的意義,這樣的方式有助於我們重新得著盼望,更相信上帝的應許和救恩!有時候我們會詞窮或是說岀不合宜的話語,但是追悼的方式可以感受溫馨和從回憶裡得著安慰和體會上帝的恩典。
死亡是一門我們永遠都要面的課題,它沒有學分或學期結束,有的是用開闊的心去看待!更多的包容與體諒,是讓我們能夠走下去的途徑。生死學大師伊莉莎說:我們為什麼要悲傷呢?理由有兩個,第一、好好悲傷才能好好活下去。第二、悲傷是心理,感情與靈魂的治療過程,最後將引領我們找回完整的感覺。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要悲傷,而是何時要悲傷,如果沒有好好面對悲傷,就好像是有一樁未了的心事一樣。
生死學大師伊莉莎認為,只有接納,並承認悲傷,那份心中的脆弱,才可能不再費心去抗拒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失落與創傷。悲傷本身有其治癒的力量。但是,沒有妥善照顧與安慰悲傷,卻不會因為時間一久就被當事者遺忘。
基督徒可以學習不同的方式來幫助悲慟者。如果我們不能用上帝所給的愛去承受失喪者的悲傷,去感同身受他們的痛苦,容許他們掉淚、甚至暫時的自我封閉,我們的安慰都可能變成一種噪音,而那堅強的話語會讓悲慟者,感覺我們是旁觀者。
聖經說:『與哀哭的人同哀哭』,遭受傷痛的人需要有人真心感受他們的的傷痛,而不是是不關己的空洞安慰,我們能與他同哭,就能陪他走出傷痛,也能得著他。
《本篇分享:部分文字摘自基督教論壇報,第11版,顧浩然 心理治療師之文章,學習與哀哭的人同哀哭》
要豁達的面對死亡,其實事件不容易的事,生存者要面對刻骨銘心的傷痛,那種哀傷絕非是一般人所能夠體會的!有些人甚至會因太過思念而影響到生活起居。死亡大約可分為兩種:1.一種是久病臥床型,長年的病痛和身體折磨,讓人容易對死亡產生兩極化的反應;不是以培養出豁達的心態,就是形成一種自憐自哀的悲觀情緒。第二種則是:驟然失去型。可能早上一切都還好好的,道了傍晚或是幾天不見,就已經天人永隔。這種的型態往往會更讓人無法接受與相信。
失去所愛是人生的一大痛苦!同樣的這也是人生的必經之路。但是想跟大家探討的是,我們是介於悲慟者與死亡者的之間的安慰者,但是要如何做才能使悲慟者得到支持與幫助呢?
新約聖經告訴我們:要與哀哭的人同哀哭!這是有很深的含意的。依照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的工作實務經驗而定,悲傷大約分為個各階段。
第一階段:否定 第二階段:憤怒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 第四階段:沮喪 第五階段:接受
生死學大師伊莉莎說:每個的反應不一定是按照上述的順序或是只有一種情緒;它可能是同時發生,也可能是只有幾種階段!分析這些情形有助於我們好好的來陪伴悲慟者,但過於研究就不是我們的範疇了,學習陪伴的技巧才是關懷者應當要做的事。
儘管悲慟者會有許多情緒反應,但不是只有專業的諮商人員才能悲慟者協助。我們可以一起來學習一些技巧。首先我們應該如何安慰悲慟者呢?面對突如其來的死訊,最常讓人無法理解,其震撼的層度要試每個的心靈而定,這時候,不要太過於樂觀!要給予悲慟者『悲傷的時間』,對有些人來說,親人死的愈突然,悲傷時間就愈長,否定期也會跟著變長。這時候我們若是表現出太過樂觀積極的想法或態度時,反而會讓悲慟者感覺到,我們不是他,無法跟他一起感同身受。
建議這時候,你可以鼓勵悲慟者將心中對於已逝者思念、不滿、自責、惋惜等情緒表達出來,看看對他們是否有幫助!另外也可以鼓勵悲慟者將對以逝者的種種想法或思念寫出來,文字與語言是人類的兩大溝通管道之一,藉由這樣的方式,可以因著書寫傳達思念。文字的溝通往往是其他方式所不及的,它有助於當事人完成未完成的心事。
另外也可以一起整理已逝者的遺物,將它送給需要的人,象徵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幫助更多需要幫助人。而我還要提出一種方式,就是『花時間哀悼逝者』去年我們教會舉辦『清明追思會』鼓勵弟兄姊妹將自己最思念的已逝親人或愛人的照片拿到教會,用另一種別於民間信仰的方式追念已逝者,與會的弟兄姊妹都深深的感覺到'這些思念的意義,這樣的方式有助於我們重新得著盼望,更相信上帝的應許和救恩!有時候我們會詞窮或是說岀不合宜的話語,但是追悼的方式可以感受溫馨和從回憶裡得著安慰和體會上帝的恩典。
死亡是一門我們永遠都要面的課題,它沒有學分或學期結束,有的是用開闊的心去看待!更多的包容與體諒,是讓我們能夠走下去的途徑。生死學大師伊莉莎說:我們為什麼要悲傷呢?理由有兩個,第一、好好悲傷才能好好活下去。第二、悲傷是心理,感情與靈魂的治療過程,最後將引領我們找回完整的感覺。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要悲傷,而是何時要悲傷,如果沒有好好面對悲傷,就好像是有一樁未了的心事一樣。
生死學大師伊莉莎認為,只有接納,並承認悲傷,那份心中的脆弱,才可能不再費心去抗拒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失落與創傷。悲傷本身有其治癒的力量。但是,沒有妥善照顧與安慰悲傷,卻不會因為時間一久就被當事者遺忘。
基督徒可以學習不同的方式來幫助悲慟者。如果我們不能用上帝所給的愛去承受失喪者的悲傷,去感同身受他們的痛苦,容許他們掉淚、甚至暫時的自我封閉,我們的安慰都可能變成一種噪音,而那堅強的話語會讓悲慟者,感覺我們是旁觀者。
聖經說:『與哀哭的人同哀哭』,遭受傷痛的人需要有人真心感受他們的的傷痛,而不是是不關己的空洞安慰,我們能與他同哭,就能陪他走出傷痛,也能得著他。
《本篇分享:部分文字摘自基督教論壇報,第11版,顧浩然 心理治療師之文章,學習與哀哭的人同哀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